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English High Tea

早幾年,我得閒無事,便會OT後放假時,偶然一個人去吃一頓High Tea。

記得一生人第一次的High Tea應該是半島地下的茶餐廳。為的當然一大半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銀的托盤放著十多件咸甜點心。銀造的茶壺,水壺,茶隔,餐具以及豉頭婆老家運來的杯 碟。大堂閣樓不時有人即場演奏古典音樂。用二百多塊錢,又可以滿足好奇心,看看為什麼人人都說要一生人總要去一次半島地下的茶餐廳吃下午茶,還可以吧!

如事者,經典的半島,淺水灣酒店及文華,新一點的四季酒店,平價入門的Town Gas Avenue等High Tea,總算都一一嘗試過了。

至於國外的,本來剛過去的十月底打升算在多倫多之行吃一頓High Tea,到最後改為在Four Seasons吃了一頓午餐(有機會再說)。

另外,今年生日自己一個去了一次曼谷,其中一天下午去泰式按摩前,去了一次Four Seasons吃了當地一餐High Tea。

不過最經典的,莫過於去年今天在英國吃The Ritz Hotel的一頓正宗English High Tea。

英 式下午茶的起源,據近期好Hit的陶才子所說,是源自英國低下階層的人,在家中吃的一頓下午茶與晚飯合併的一餐。吃的都只是一些麵包,茶等的普通東西。經 過一段時間後,此習慣傳到上流社會,演變成為他們的High Tea。(另一說法可參考在Yahoo Knowledge以下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31800389)現 時一般的High Tea Set都會有Finger Sandwich ,Finger Sweet小甜點, Devonshire Clotted Cream(並非一般牛油), Fruit Preserve(果醬)及不能缺少的英式紅茶。隨時代改變,我去過的酒店均提供咖啡以及紅茶以外的茶類飲品(例如,中式的烏龍,茉莉香片,香草茶,日式 綠茶等等)。

以下是節錄自The Ritz Hotel London網站,有關它們正宗English High Tea的介紹。

TEA AT THE RITZ is an institution in itself and we are proud to be a member of the Tea Council's prestigious Tea Guild. Served in the spectacular Palm Court, a choice of several varieties of tea, finely cut sandwiches, freshly baked scones, jam and clotted cream and a range of delicate pastries, combine to make for an unforgettable afternoon.

The Ritz London has a formal dress code in its public areas. Gentlemen are requested to wear a jacket and tie when using The Palm Court, Rivoli Bar or The Ritz Restaurant. Jeans and/or training shoes are not permitted in these areas. Booking at least 4 weeks in advance is essential to avoid disappointment.

(Quoted from The Ritz Hotel Website at http://www.theritzhotel.co.uk/tea/index.asp)

在 英國具名氣的High Tea除了The Ritz Hotel以外,還有專門賣高級茶葉及食品的Fortnum and Maison(與The Ritz Hotel同座落在Piccadilly Circus一帶,它們的聖誕廚窗裝飾非常華麗,吸引不少途人拍照留念)。The Ritz Hotel出名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已故的Diana以前經常是她們酒店下午茶的座上客。

跟香港的不同,The Ritz Hotel的下午茶供應時段分為別11:30,13:30,15:30,17:30,19:30合共五節每節限時兩小時。客人必須定枱,否則就必定被拒諸 門外。在我寫這一篇時,最接近的預定日期為明年1月8日晚上19:30。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每晚19:30的下午茶(還是晚餐?!)除了必備的食物外, 還會額外加送每位一杯House Champagne。

好了,就是因為同行的朋友一句"連戴安娜都去食啊",加上聖誕節正日到達 London,到處吃晚飯都會好像香港市面一般加價兼等位(要知到英國外出吃飯花費絕非等閒,比香港甚至加拿大都要貴很多),見佳節當前,價錢依舊收36 英磅(已包括17.5%消售稅,另已印在餐牌上成文小費12.5%,),還要多送香檳,便姑且去試一下吧。由於需求甚殷,酒店要求先以信用卡作保證,爽約 者,人家會按定枱人數全數收費。

點知...............................................

原本我們預定了19:30,不過因為市內聖誕節全面休假,我們想盡辦法,仍只可以消磨時間至18:20到達。別以為因此便可以入場,因為上一輪未完,即時不能安排入座,請在預定時間再來吧。

19:25再回到油店,還是要等候至19:35才收拾好給我們安排坐下來。

為了吃這一頓High Tea,我特別按要求帶備及穿上西裝,生怕酒店拒絕我進埸。怎麼旁邊有個別女士(中國人)可以穿T-Shirt,有男士可以只穿布西褲,沒有打領帶?費解。

沒關係,我是來吃的,其他事我不管。

不到5分鐘,在沒有人詢問的情況下,侍者非常嫻熟地,手中拿著一份銀架的三層High Tea食物,放在我們以及其他人的枱上。然後因時間關係較早前已經在開始前為大家斟好的香檳酒,每人一杯。

What a fast food stall experience with five-star hotel touch. Amazing but disappointing.













有食開High Tea的朋友,應該不用我多說。

佈置,絕對合乎要求。食物,唉。

頂 層的Tarts,慘不忍睹。Tart片本身不脆,亦不鬆化,有些淋淋地。好像街坊餅店已放了過夜的那些貨色。底層的三文治簡直是是日的極品推介,麵包的表 面看似沒什麼特別,一拿上手竟然發現它是乾的,不是烘焙過的多士,而是做好一段時間的再被風乾了的隔夜麵包。由於大家經過一整天無啖好食,出街無車坐只靠 自己行,天陰陰吹強風在西敏寺外排隊長龍等看彌撒的生涯,見到這堆的三文治,還是忍不住吃下了數件。打後不久,有一位侍者用銀盤托著三文治,優雅地走到每 一枱客人面前,詢問是否想多要一點三文治。如是者,那位侍者在我們示意只多要一兩件額外三文治時,二話不說便相等於相中半碟的三文治用夾夜到三文治碟上。

以為這一輪的麵包會比較新鮮嗎?錯了,情況完全一樣。

加 上當晚我點的Signature Blend Tea,那一種渴罷只感到"鞋口鞋脷"的口感,味道很象沖泡一包廉價的Tetley茶包一般。講真,我一向都喜歡飲西式奶茶,而完全不渴港式奶茶(連坊間 出名的蘭芳園我也只飲過一次它們的凍檸茶而已,但味道不怎特別),都無法認同這裹的茶是好味道。

真是原汁原味的English High Tea。

至於曼谷的四季酒店那一次,簡單的說,環境很像香港半島,裝飾同樣帶很重的colonial feel,食物亦都很精緻。(見圖)



據當天放在枱上的介紹,它們的pastry chef是一位法國人,食品是多元化,一個人份量竟然有十六件食物。













不 過口味不合,所有甜點偏甜。不過出奇的是,它們的鬆餅是配文華酒店以外很少見的Rose Pedal Jam(香港四季都只配Strawberry及Apricot Jam而已)。至於它們供應的Iced Lemon Grass Tea就是我每次到來必點的飲品。水準一流。價錢方面,曼谷的四季酒店索價九百多泰銖(另加約17%稅及服務費),以現時的匯率來說,比香港半島還要貴。

說 到底,還是返香港High Tea水準最好。有時間不妨考慮香港Four Seasons 的High Tea,比起半島文華平,但食物比半島文華好吃,特別推介crabmeat puff及macaron,以及它們的意式水果茶Pannetone或者荔枝綠茶。但是近期已經很難找到位置了。

上海世博2010

由於時間的關係,5月的假期去了上海3天看世博,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1. 可能是試行的時候太多人,所以5月初的世博人不算很多。而我去的時候阿爺開始吹雞call人去看世博,所以相比初開幕時人多了一點,但又不及近期的多。不過,按我個人的觀察,當時已經是人頭湧湧。

2. 如果大家預計你去的當天是會下雨的話,我在此奉勸你記緊穿雨衣。傘是可以帶的,但因為人不停的互相濟湧,打傘亦無用,大概人家的會不斷將雨水潟在其他人的身上,亦不斷的往其他人的面及眼刺一去。總之大家小心小心。

3. 打尖這樣的事,在你排隊時是會不斷出現。在人會在你身邊不停的嘗試扒你頭,又或是中逐見到其他朋友在排然後插入,我的回應是大聲的叫他們不要插隊。一般這個情況都有效的,而且在附近的人都會起哄,令那人知難而退。

4. 園區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館。我去的時候,當日因為有雨,所以有部份館的戶外項目會取消(例如瑞士館的吊車,丹麥館的單車),有興趣的朋友在計劃是要留意,否則花了大半天之後,才發現項目取消便浪費了時間。

5. 園裡實在太大,人太多,廣播設備不足,所以大家最好事前做些research,否則會白白浪費時間。

6. 有一些館的排隊時間超長,按我及另一位同樣在5月去的同事得出的結論,當中包括日本館,沙特館,法國館,意大利館,德國館,瑞士館等等。有一些館據說一排可要用上4至6個小時才能入場,是否值得就見人見智。

7. 下午4-5點鐘有大形的巡遊,一些人會因為看熱鬧而放棄排隊,所以不妨善用時間去排一些館或吃飯。

8. 一般的館在晚上8:30截隊,但人多的館如沙特館,日本館據說一早在晚上6時已截龍,以趕及10時關館。大家留意。

9.  大家如果見到一些館不須排隊的話,請你不要驚訝,因為事出總有因。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據本人經驗,這些沒有長龍的館一般內容都很是一般,頂盡你可能 只會留三兩分鐘便走。例字包括阿根廷,非洲綜合館的部份地方。大家的strategy不妨是用這些館來過下日神,增加你當日的成功感(因為你總算入多了 館)。

10. 長龍亦不代表一定是好嘢,例如波蘭館便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卻排了我近兩小時。

11. 想value for money (time),最好就係選一些有一定人龍,但同時人龍不斷的動的展館,原因好簡單,人多是因為有talking point,人有流動即係話等的是間會比預期短。例如英國館的龍真的長又長,絕對不比德國館短,工作人員說要三小時才能進館,但因為人不斷的在行,最後只 用了一個多不到兩小時便去到了。都說鼓頭婆好人架啦!

12. 在去完以後,我個人的感受除了人多,不斷的排隊,還有就是各個國家館有很多在宣傳自己國家的旅遊,風景,反而忽略了大會的主題,城市生活如何令大家活得更好。

13. 中國人真的是一群購物狂,所有館裡賣東西的小店都會見有人在爭購物。

14. 中國人的公德人及對人家展品的專重真的有待改進。在埃及館人家放了幾尊三千多年的石雕象給大家欣賞,但大家不停用閃光燈拍照都不只,還不斷的用手去摸石象,人家石象表面的雕刻我拍在完了展覽後可被磨光了。

以下是一些我去過的館的小小意見,希望幫到大家。

1. 西班牙館(4*)
外形特別,但很難拍照。裡面有大量的視像效果,以及西班牙女士表演一般三兩分鐘的舞。最後是一個數米高的小孩公仔,很cute。



2. 波蘭館(2*)
人龍看似一般長(相對地),但流量很慢。室內有一些大形的剪紙feature wall,但內容一般,不大推介。



3. 英國館(4*)
英國館人龍很長,但流動很快。館本身沒有什麼高科技的展品,沒有戶外活動,但勝在內外建築特別,而且到題。在沿路介紹一些植物技術如何去令城市生活更好。另外加插兩位英國小丑在館內的廣埸扮鬼扮馬,作弄遊客,以及跟你拍照。





4.阿根廷館(1*)
一句到尾,不看也罷。



5. 埃及館(2*-2.5*)
主打是數件當地出土的文物,人龍不算長,但亦不太流動,所以等的時間長。如果去過大英博物館的朋友,大概不去亦無不可。


6. 非洲聯合館(2*)
很多非洲國家一同成立一個展館。但有部份沒有什麼內容,大多只是簡單介紹自己國家的環境,又或是展出一些當地的雕刻品。最誇張是有一個國家的counter連工作人員及展品都沒有。勝在沒有人排隊。



7.加拿大館(3.5*)
加 拿大館本身是一個大館,在外面看以為人龍比起其他的大館短,所以才排隊一看,實際呢是它的一部份人龍排進了館的窒入地方,所以看起來比較實際短。但好的地 方是人龍一直的在動,所以不會等得太久。館入面有一些interactive的多媒體卡通,以及一個小型的影館,用wide screen播放一段still image的片,片的內容主要集中展示加拿大人的生活片段。節奏比較慢,好文藝,水準其實不俗,喜歡與否則是個人的問題。







8. 克羅地亞館(1.5*)
這個館同樣不用排隊,不過內容就... ...。不過都比起阿根廷館好一點。



9. 荷蘭館(3*)
荷蘭館以一條天橋一段的路連接一間一間的房間,裡面放了不同的展品,包括它們傳統的樂器,模擬Van Gogh的故居等等。不過這裡最吸引的是定的超多影相位,大家可以在這裡以高位拍到附近歐洲館的相,又或者在這裡居高臨下看巡遊。



10. 丹麥館(3*-3.5*)
丹麥館最多人想看的一定是它們從當地專程運來的美人魚像。大會將它放了館的正中央的水池之中,大家沿著圚形的走廓行,總會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另一個吸引大家的可能是大家可以騎單車遊這個館,不過當日下雨沒有開放。在我來說,這個館的內容簡單但很貼題。







11. 澳洲館(3*-3.5*)
這 個館亦是一個人龍很長的館,不過見它不般的在動,所以亦可一排。入到裡面,沿路有當地的傳統樂器,一組模型展示澳洲被英國發現到現在的歷史及一些重要地 標,一幅展示它們多元民族及文化的相片牆(大家可記得澳洲的種族歧視曾經都幾嚴重),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圓型的劇場,播放一套有關澳洲人的生活的片。令人讚 嘆的是在正中圓形迴旋,合共六塊的大型display,它的synchronization做得很好。







12. 柬埔寨館(2*)
這個同樣是一個不用排隊的館,內容很簡單,主要是賣吳哥窟。入面有一些細小了的吳哥窟雕像,一看無妨。

Mountain Batur Sunrise Tour

前一排的大假,好敗家的去了一星期印尼峇里島,本來在香港已經經網上訂了一家旅行社的Mountain Batur日出行山團,原價70美金一位,突然說一位的話要加價到119美金,再用email問清楚,但去到出發當日都沒有回覆。半夜兩點按指示在酒店的 大堂等了大半個小時,仍未見接送的車出現,最後酒店方面幫助打電話給旅行社,而我就返房上網。三時多,旅行社說我沒有確認預訂,那好,就此取消吧。

以為不會再行山,那想到在Ubud的街頭一間叫Adi的小店之中,隨便問價發現日出行山團只不過是350,000印尼幣,即不到40美金,而且他容許我和其他人一起,不另加錢,省下的錢還可以做spa,不錯。

其實據後來的行山導遊說,行山團全是集合在山的一點,然後由一小隊一小隊的導遊引領上山的,中間的分別我想大既是接送的安排以及後來的餘興(例如去溫泉)。

好了,大清早兩點,從酒店房行出去已經見到接待的車在那裡等待,坐了大約一小時車,去到山的中段,與其他人一同吃了一頓很簡易的早餐,再坐車約20分鐘,去到base camp。那兒有很多行山的人在等。與導遊會合以後,我們一行大約7人一同由兩個導火遊帶到山上。

這 座Mount Batur據說是一座火山,曾經有兩次大形的爆發,最近一次好像是在1960年代。山的高度大約不到2000米,出發的地方大約已經有千多米高吧。初行的 時候路比較平坦,所以不算辛苦,行了一半路開始斜,而且多碎石,比較初段難行。亦都因此曾經想到要放棄。不過,美好的東西,總是要有付出,有會有收獲的。



行到出上的集合點,太陽已經在準備開工了。



在我們對面的另一座出,以及下面的Lake Batur。





山上面的第一個集合點。







太陽出來了。























大約7時多便從山上走下去,一直到山下的平原為止,時間大既要兩小時。去峇里,似乎行山比行街更好。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目送(二) - 多些那些



今天終於目送了她的離去。

昨天,突然在腦中響起林憶蓮的多些那些。就用當中的數句chorus作結束。

"交低多些,思憶給我
思憶可燒滾以後冰冷夜。"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Family Cancer Fighting

It has been 5 days since her last visit to Clinical Oncology. Psychologically, I have undergone quite a few different states since that visit. Before, anxiety has filled my heart and I am just not capable of making any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need complex analysis / processing of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On the day of visit, bad news was announced and I simply feel calm. She was back in the hospital. Doctor prescribe lots of drugs for her. In view of her pain, she was given Morphine, a strong pain reliever that usually not used by ordinary people. On Friday, received second opinion from another doctor who shared the same opinion as the Clinical Oncologist that her condition is no good because cancer cells has spread. In his view, she is relatively young and worth trying chemotherapy to extend lifelihood. But, she may stay a few months or 2-3 years at most. 5 years longer, he said, would not be possible.

It is really cruel for me to know, especially her condition has declined quite substantially in the recent few days. I just wonder whether she could stablilize for a few days and undergo her first chemotherapy on coming Wednesday.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峇里燒豬 IBU OKA Babi Guling

去峇里Ubud區住,無可能不吃一下地道的食物,其中最出名的一定包括燒豬。而據了解,當地最出名的燒豬店就是位於市中心皇宮對面的這一間,叫 IBU OKA 。



食物選擇不多,就只數款,全都是燒豬。價錢都不算便宜,一份燒乳豬飯收25,000印尼幣,即大約25元港幣左右。



地方本身呢,只不過是香港一般街邊檔口的格局。有趣的是,這裡的枱都很矮,屈著腳都很難坐得舒服。





不想坐得辛苦,大家都可以選室外的座位。


好了,moment of truth。食物到了。燒豬鋪在飯的上面,看上去豬肉不算乾,有點肉汁似的,另外有一些香料在表面,應該是上碟時淋了汁的緣故。旁邊則放了一片燒豬皮,自起來有點似中國人的燒豬。



味道呢?唔好意思,調味本身偏淡,豬本身沒有肉味,烤豬皮亦都不脆。其實,如果不是名氣及本地特色,真的不吃也罷。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目送

無想過會用一本前兩年在台灣見到想買,但沒有買的散文作為標題。

人生,真是一件你沒法掌握的事。細路仔的時候,成日覺得大人管得太多,他們不知你想要什麼,只會要你做他們覺得好的事。所以,小時候總是覺得如果他們在我出身工作前離開,那我便可以自由,做自己愛做的事。

好殘酷吧。

那時候真的小年不知愁知味。

到幾年前,我仍然會懷疑,如果有一天他們走了,我會哭嗎?我給自已的答案是不會。

曾經又想過,離開是一件傷心的事,那,不如就給的先行,免了我為這些事而煩惱。

好自私吧。

怎知,今年2月27日晚上8時多9時,我目送二老闆入醫院。那原本只不過是5分鐘的車程,在救護車上變成了10分鐘的距離。這10分鐘,眼裡見他受苦,不段問到醫院未啊,那是一種煎熬,亦是我一生人中最長的車程。

28日早上,醫生說他嚴重內出血,要動手術,親眼送他從病房進入手術室。耳中來回的是醫生說他的情況很嚴重,手術完成後會即時送入深切治療部,腦海裡重現04年一位朋友在舊朋友同樣進了深切治療部時的片斷(那時的他,身體嚴重水腫,頭比我認識的他大了一倍,醫生說他腦幹死亡,不久便去世了)。

下午完成手術的一刻,我突然從睡眠中醒來,行到手術室門外,見到一群醫護人員將一名剛完成手術的病人推入對面的深切治療部,那時見到的是一個頭顱比平時脹大了近兩倍的他,即使是差不多每一晚都見的他,我還是無法肯家那便是他。

兩個星期以後的早上6時多,經過數次的false alarm,終於收到了真的警號,在8時30分真的目送他。

哭,原來是會傳染人的,見我哥哥在動手術那天嚎哭,我不禁流下了眼淚。

在第一次收到警號的晚上,在深切治療部裡,夜闌人靜之中,流過了淚。再在往後的不同時間流過淚,知道多少是真的愛他。

他的事情及安排總算暫叫完成了。

送了他到新居入伙那一天,接下來送了大家姐入醫院。

本以為她是肺結核,留醫了數天,醫院說什麼都檢驗不了。

到10天前,拿了手上有的紀錄再轉到私家醫院門診,醫生看電腦掃瞄的片,見到心的上方有一個大瘤,說有8成機會是癌症。又想到00年一位同學忽然入院,最後說瘤的位置太近心無法動手術。他,樂觀的挺過了一年多的化療療程,最後在01年底走了。

胙天,陪著回醫院看報告,結果是得了癌症,而且已經擴散到了淋巴。醫生輕描淡寫說既然已經擴散了,那便做化療及電療吧,一次殺了那些壞細胞。但見到她逆氣喘,真的令不想起那位朋友最後的情況。

我不敢,亦不想知道到底病到了什麼境地。一來不想影響她,更不想影響自己。誰說知道了便會好一點呢?就讓我胡塗一下吧。請不要太殘忍把那個迷底掲開。

那結果會是一樣嗎?我不知道,亦不敢想像。在這一刻,我只知道什麼叫作欲哭無淚。

難道真的要我目送他們嗎?